各位讀者經常收到我這個社長的胡言亂語,其實大家知不知道我正職是做甚麼的?(聽來好像搞同人誌是不務正業似的!)👻
我通常會自我介紹說,我是做自主出版的,但有時又會說是分散式出版。兩者有甚麼分別呢?似乎都是聽不懂吧?🤔
自主是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的,簡單來說就是沒有中介或代理,作者自己處理出書的實務。這樣說的話,古代文人要出書,自己找師傅刻印,找書店售賣,或者親手送給文友,過程也相當自主。😙 到了現代出版業興起,大部分出版程序便交由出版社的專業人員代理,作者看似一勞永逸。但實情是只有少數作者能得到出版社的青睞,而沒有被選中的人,便只有自資出書一途了。書印出來自己搬到書店寄賣,也算很自主吧,但十居其九都是悲劇收場。😭 蝕錢和操勞還事小,書沒有人要的精神打擊,往往會摧毀作者的意志,許多人就這樣一沉不起。☠️
至於分散式出版,跟自主有密切關係,但重點在技術形式上,也即是使用區塊鏈進行登記、儲存和發布。因為無需通過中心機構的准許、審查和代理,而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點對點交易,所以是分散式的。可想而知,分散式技術能促進創作者自主。✌🏼
自主是去中介(代理人),分散式是去中心。雖然不是同一回事,但卻是相輔相成,息息相關的。
所以我在做的事,是用分散式技術去做自主出版。😉
創作者自主其實是一個新概念。無論是文學、音樂或者藝術,在現代資本主義制度下也由產業包辦。作家要靠出版社,音樂人要靠唱片公司,藝術家要靠畫廊 — 這些都是發表創作的代理人。很多時會再加一層經紀人為代理,負責去跟這些公司協商(有時公司也會同時扮演經紀人),結果形成雙重代理,創作者的自主性更加薄弱。😢 形成行業結構和規則之後,不通過代理基本上是沒法入行的,或者只能以餘業者的身分,用自己有限的資源活動,美其名為「獨立創作人」。😜
一百多年來,大家也認為上述的制度是理所當然的。💁🏻♀️ 初出道的創作者除了拼盡心力創作,還要四出向代理人推銷自己,希望有一天獲得這些權威機構的垂青,有機會正式出版/發表/展出自己的作品。🙇🏻♀️ 請注意,就算是所謂的反權威的前衛文學、音樂和藝術 🧨,其實也是通過同一個制度產生的。開頭的時候,可能在制度內產生一些衝擊和爭議,但最終也要被制度消化,才能成為經典或殿堂作品。 👑
另外也說一句,這裡談的不是言論自由的問題。自主和言論自由關係密切,但並不是同一個層次的事。言論自由屬於政治層面的,但在有言論自由的制度下,並不等於同時有發表自主。上面說的中介/代理制度,並不妨礙言論自由,但卻限制了發表自主。於是便出現了有自由卻無自主的情況 — 你可以自由地創作任何東西,但你的發表條件卻受到制度的限制,必須得到制度的認可才能增加發表機會。😠
你也可以說,這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特色 — 有自由,無自主。🤷🏻♀️ 資本主義制度對自主性和自主權的控制,是通過產業化。 個體創作者要拿回自主性和自主權,就要尋找產業以外的模式。在以往的一個世紀,這件事就算並非不可能,也肯定是困難重重,成果亦非常有限。不過,新技科不但令創作者自主成為可能,甚至可以成為主流或常態!🥳
在音樂創作上已經發生這樣的轉變 — 以前只能在錄音室內,靠整隊專業人員才能完成的事,現在一個人在家中睡房已經可以做到。🛏️ 年輕的創作人自作、自彈、自唱、自編、自己後製和自己發布,整個過程一條龍式 DIY。🎙️🎸🎼 雖然質素肯定參差不齊,但當中不乏高水準的作品,而且短時間內在網路上爆紅。🔥 由不見經傳到街知巷聞,可以是一夜之間的事情。
我不是想宣傳甚麼成名秘訣,我想說的是跳過中介/代理制度,實現創作者自主的方式。我還是說回自己的出版本行吧。
傳統出版社通常會這樣合理化自己的存在價值:一、由專業團隊為作者打造最好的出版物和行銷策略;二、為海量的作品/作者進行篩選,發掘最有價值或潛質的作品/作者,推廣給大眾讀者。出版社不但是技術上的代理人,也是價值上的代理人。
先說第二點。出版社究竟是先揣摩大眾的需求和價值,然後才挑選可以賣出的作品,還是通過自己的判斷塑造了大眾的閱讀口味,是個雞和雞蛋的問題。🥚🐣🐥 但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創作者本身的自主性也會被壓抑。誰說出版社的判斷一定是正確的?作品當初曾經被出版社拒絕,後來卻大獲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出版業的品味是傾向保守的,編輯也傾向認可已經廣為接受的風格,因為經營出版社是一種承受風險的投資,萬一代理的作品賣不出去就要虧本。相反自主出版成本極低,可以承受更多未知之數,因而也可以做更進取的嘗試。代理人制度成為了創新的阻力而不是助力。
我們不必再相信伯樂與千里馬的傳說。🐴 千里馬不要等待伯樂,牠要成為自己的伯樂。 🦄
回到第一點。我完全不懷疑出版從業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編輯、設計、排版、行銷等,全部都需要有經驗和執行力的人員。但我想大聲講一句:
專業和制度是不必綑綁在一起的!專業的不是出版社本身,而是從事出版工作的業者。👩🏻🍳 不但創作者,製作上的專業者也應該爭取自主!💪🏼
從傳統出版社的角度,自主出版(特別是電子形式)的成品都不夠專業,作者完全 DIY 也不切實際。👎🏼 也許實際情況的確如此,我自己做的 NFT 書也有很多手作 feel 的地方,給人「唔夠 pro」的感覺。😅 但是,這並不表示自主出版便必然等於不專業,而是暫時來說,還未有足夠出版專業人員理解到自主的重要性,願意投身自主出版。💁🏻♀️
我想釐清一個謬誤 🙅🏻♀️:自主出版等於作者一手包辦所有出版環節,而作者不可能是個千面能手,因此成品的質素必定低於標準。💩 我認為,作為實驗或者個人選擇,作者完全自主是可能和可行的,也是一個正當的選項。但是,更理想的情況是不同出版環節的專業者都以自主形式合作。也即是說,編輯、排版、設計和行銷等人員,不必屬於一間出版社的受聘員工,而是獨立的從業者。🦊🦁🐷 每一個出版計劃都可以由不同的從業人員組成,以協作方式貢獻自身的專業技能,報酬則以分成方式計算。這樣做出來的書,在專業水準上不會輸給出版社,甚至會因為協作者的自主性、創造力和爭取更佳報酬的誘因,而做出比出版社更優質的成品。💎
傳統的實體或紙質出版物 📚,也許不利於這種自由組合式的協作,因為財力集中的公司形式,較有能力掌握資源運用,應付印刷和物流等成本。但是,利用電子和分散式出版技術,可以大幅度減省成本,放棄實體也大大增強了靈活性和機動性,非常適合自主的個體協作。分成方面,也可以設計成自動操作,每賣出一本書,各合作單位自動即時收到款項,數目清晰透明,減少結算和交收的磨擦。🫱🏼🫲🏾
創作者自主和製作人自主,其實是憂戚與共的。👩🏻❤️👩🏻 真正的合作,是對等的自主個體之間的合作,而不是產業架構之下的員工之間的合作,更加不是上司與下屬、老闆與僱員之間所發生的事情。🙅🏻♀️
我雖然口口聲聲說要革命,但我其實非常溫和。🥰 我並沒有幻想資本主義產業會消失,我只是想提出另類的並行方案。習以為常的事情並不等於天經地義,也不一定代表行之有效。(事實上傳統出版業已經開始失效,許多出版社都陷入經營困難,正在垂死掙扎,但卻依然抱殘守缺,不願意作出變革。)🤕
推動自主出版並不是想搞獨家村,與人不相往來,也不是要作者成為萬能人,甚麼都親自落手做,結果甚麼都做不好。😵💫
推動自主出版不是不信任人,目中無人,唯我獨尊,拒絕跟他人連結和溝通。🫢
推動自主出版也不是想出版社倒閉,或者令出版從業員掉飯碗,而是想大家一起革命,讓每一個人奪回自主,然後由一群獨立的人互相合作,利用新的技術,重建出版這個光榮事業的存在價值,為知識傳播開拓新路。⭐️🌟✨
只有自主的人才能合作,只有獨立的人才能團結。✊🏼
圖片由 Midjourney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