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少女又來講廢話了!請多多包涵!👻
好夕也是做出版的,我經常也會停下來思考,「買書」這個行為究竟是在做甚麼?🤔
撇除實用性的書本,或者純粹的娛樂,當我們很喜愛一個作者而去買她的書,(或者買了她的書而開始喜愛她 😍)我們除了讀到自己喜愛的內容,也同時想表示對這位作者的支持吧!但我回頭一想,在傳統版稅制度下,我支持了我心愛的作者多少?我表示了多少的愛?我的愛又能傳達到她那裡嗎?
以一本書 100 元港幣計算吧,在 10% 的標準版稅率下,我原來只是支持了她 10 元!連飲一杯咖啡也不夠呢!☕️(作者當然不是靠飲咖啡維生啦,但不少作者會從中獲取靈感 💡,所以很容易會靈感枯竭啊!🍂)(聽說 10% 版稅現在已屬尊貴 👑,新人可以低至 7 或 8% 😢)至於這 10 元(或更少)甚麼時候才進入作者的錢包裡,是完全沒有保證的。好命的(極少數有預付版稅優厚待遇的尊貴作家 👸🏻)便早一點,不好命的(九成以上)可能是半年、一年,或更久(永不?)😴。看來一個作者要喝杯咖啡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更不用提吃飯了! 🍚 🧟♀️
講錢傷感情!做文學創作是講心的!何必斤斤計較?!!
的確,這樣的不合理制度行之已久,不是新鮮事物,而一直有「講心唔講金」❤️💰的作者前仆後繼地加入無私奉獻的大軍,真是可歌可泣,激盪人心!😭 而大部分讀者們對背後的事實並不知情,或者完全無感,也真是一件奇事!大家明明對作家們有著滿滿的愛啊!❤️ 為甚麼不會感到激憤,感到不平,而想作者得到更好的待遇?❤️🩹 (對不起我這個膚淺之徒眼裡就是有錢!🤑)
好的,問題是,真的沒法子啊!🤷🏻♀️ 難道要買十本書來支持?讓作者至少可以吃完整的一頓飯?🍽️ 出版社也在艱苦經營,開書店的也很困難,大家要共度時艱呀!😰 但是,這個時艱已經共度了無量世,肯定也要共度下去,直至大家一起共赴黃泉。☠️ 請不要誤會,我絕不是作者中心,排斥出版業界的其他成員。編輯很重要,設計師很重要,書店經營者也很重要,全部人都有貢獻,都應該可以喝咖啡。☕️ 唯一不需要我們同情和關心的,應該是印刷業和物流業吧!文學書佔他們的業務應該少於 0.001% 吧。但這些環節卻佔了印書的不少成本。如果把這部分省下來,分給作者、編者、設計師和獨立書店,不是多贏局面嗎?🏆(你太天真,太 naive了! 👧🏻)
我想說的是,自主出版的 NFT 電子書已經實現了這個可能性!但是,大家就是不想贏,出版者不想,讀者也不想,甚至連作者也不想。為甚麼?就是為了守護紙本書的價值!也同時是為了守護自己的傳統角色的價值!很多人會視之為尊嚴問題而不能退讓!(不像我這種毫無自尊可言的搞事分子 🤪)老實說,我是覺得很悲壯的!🔥 也是完全表示尊重的!🫡 (不過也是很悲觀的 🤦🏻♀️)(而且,其實不存在取代的問題,而是分工和並存啊!🫱🏼🫲🏾)
好啦!好啦!講錢真係傷感情啦!我們來講講別的吧!🤗
各位作者們和讀者們,大家有沒有想過可以建立一種新的、更直接、更親密的關係?NFT 電子出版的模式,其實就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直接交易。雖然可以通過出版專業人員的協作,也可以通過傳統書店銷售,但 NFT 書是由作者親手派給讀者的,可以互相留言,作者可以直接掌握讀者的聯絡和購買資訊,也可以即時收到版稅。從讀者方來說,你可以確保你的支持金額直接進入作者的帳戶,版稅率亦比紙本模式更高。你不只可以請心愛的作者飲一杯咖啡 ☕️,也可以請她吃一份三文治 🥪,甚至一個正餐 🍱。(請食飯唔係講錢,係講心呀!)表面上都是金錢和貨品(電子書)的交易,但意義卻可以完全不同。
我想講的是,我們可以徹底丟棄「買書」的觀念!!!也丟棄「購物」和「消費」的觀念!!!🙅🏻♀️
試試轉換思維:我們不是在「交易」,而是「交換」。交換甚麼?交換禮物囉!
禮物?🎁 沒錯,是禮物!書是禮物,買書的錢是回贈的禮金。這就是「禮尚往來」的真正意義!🥰
用人話講就係:我請你睇書,你請我食飯。係咪好簡單易明?📖🍝
(太激動,以下全文 BOLD 晒佢!講笑 🤣)
都係唔明?😳 其他書種我不敢說,只是說文學書吧!其實交換禮物對文學人來說應該不會陌生,甚至很容易接受!因為一直以來發生在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就是這樣的一回事啊!作者沒期望賺錢,出版作品都是無私奉獻,讀者無異於收到大禮!🎁 比起賺大錢的暢銷作家,文學作家理應能完全適應禮物經濟模式,因為他們早已在不知不覺中送禮。但對讀者來說,他們可以更有意識地、也更有實際價值地,直接回禮給作者。🥰
我們必須認清:文學作品是失敗的商品,但卻是無價的禮物。💝 過去的悲劇和怨憤,源於大家搞錯了一件事:用商品模式去發布文學作品。結果是製造出失敗的商品,或者扭曲了文學的價值。😨 部分有心的出版社一直非常努力令文學變成成功商品,試圖擴大讀者群,但徒勞無功,因為現代出版制度根本就不是為文學而設計的。文學只能在這個制度下扮演寄生者 — 出版社在其他暢銷書上賺錢以補貼虧本的文學書。這絕對不是一個正常現象!!!現在讓我們誠實地面對這個事實,把文學作品還原為禮物,把讀者的回贈還原為對作者的支持和感謝。這才是文學共享過程中的真實面貌!🌟
我們不是在「買書」,我們是在「收禮」,而相應地我們自然要「回禮」。🫶🏼 這不是語言遊戲,不是自我催眠。NFT 電子書幫助我們實現這件事情,而且同時提升雙方在其中得到的回報:作者得到更高比例的收入和更強而有力的支持,讀者得到更深入的參與。後者非常重要:它意味著閱讀不只是「買書」,而是對作者表示支持和欣賞的心意。更有意思的是,讀者不只是單向的、被動的消費者,而是雙向的、主動的支持者,甚至是整個持續的創作行為的持份者! 🤟🏼
The reader becomes the stakeholder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
(突然轉台 📻)
讀者投入的支持,將會在下一次的創作成果中得到回報。🍎🍓🍊 周而復始,成為一個互動的過程。跟傳統的逐本書的購買或消費不同,這是一種可持續的創作模式。這種讀者參與,在傳統出版制度下完全不可能實現,因為這個制度建基於作者和讀者的割裂和互不相通,完全由出版社和作為商品的書本所中介。去除中介是重建作者與讀者關係的必要過程。如果不叫做持份,也可以叫做贊助。贊助模式一方面是創新,但其實也是復古 ~ 回復到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換關係。👩🏻❤️👩🏻
不過,難題又來了。文學作者和讀者也傾向自我孤立 🥷🏽,不喜歡群體交流,也不太願意建立更緊密的接觸。(這是文學的本質嗎?我這個不文野人真的搞不懂啊!🤔)作者在舊制度下叫苦連天,但卻不願意踏出半步去改變現狀。他情願被代理、被隔絕、被(制度)剝削。雖然舊制度有諸多問題,但它已經變成了(不舒適的)舒適圈。🐣 說到底,最大的難關是心理。
所以,最終這是一場心理革命。💔⚔️ 物質(技術)條件已經成熟,但為甚麼還上不了軌道?就是因為心理障礙。人類是不會被道理所說服的,我們需要的是心的感動。一件事要有 feel 才去做。很可惜,我不是一個夠格的作者,無法通過寫作感動讀者。書也沒有出過,卻在這裡大言不慚地指點人家怎樣出書!🙊 我連說理也不是特別擅長,不懂雄辯滔滔說服別人,只懂大呼小叫,直言直語,得罪人多稱呼人少。🙈 也許我最擅長的是開口說夢話。 所以寫文章既沒有知識基礎,也欠缺思想深度,只有一大堆瘋言瘋語。🤡 (用了一段來罵自己 🤪)
真的,不是講金,而是講心。通過新的作者和讀者關係,我們可以建立一個雙向的、互動的、互酬的創作共同體。讀者不再是被動的消費者,而是主動的贊助者和支持者。創作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而是一個連結人的行為。連結和暢銷無關,不用很大規模,也不會賺大錢。連結講求的是緊密和韌性。👯♀️👯👯♂️
如果不屑走商品化的道路,就要徹底撇清跟商品市場(傳統出版模式)的關係,建立一種不靠市場的交換模式。不能一邊批判市場,高呼文學的精神價值,但同時又留在市場內,依據市場規律運作,然後心甘情願地被市場剝削。這是文學出版歷來的死結所在。要解開這個死結,我們需要全新的觀念。技術已經準備好了,只差作者和讀者願意踏出第一步。💪🏼
大家準備好迎接新時代的創作共同體了嗎?😇
P. S. 再戴一次頭盔(已經戴了很多個 🪖🪖🪖),以上所說完全無意排除紙本書和出版從業員,共存和互補的觀點已經講過很多次,不必重複了吧!😉
圖片由 Midjourney 生成
買書是在收禮,讚的,我還常常轉賣出去,不然家裡不夠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