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講 Chris Dixon 的 Read Write Own: Building the Next Era of the Internet 了!(好像沒有正經講過吧?😜)這本書很易入口(😋🍧🍦),有人可能會覺得太樂觀,太似傳福音 😇,批判性不夠 🤔。(當然囉,作者是區塊鏈新創的投資者 💰)我倒覺得它很全面,很扼要,也很清晰易明,視乎你想得到甚麼啦。🐵🐷
評論我就不做了,不是做不來(死撐 😂),只是不符合我的風格 🧞♀️🧜🏼♀️🧚🏼♀️(專注力缺乏症患者 🤦🏻♀️)但讀這本書的時候,心得還是滿多的。💡💡💡那就隨意挑幾點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開卷不久,失驚無神被震撼到的 🤯,竟然是下面的講法:(我請 GPT 🤖 譯成中文):
「軟件是特殊的,因為它具有幾乎無限的表達範圍。幾乎你能想像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編碼在軟件中;軟件是人類思想的編碼,就像寫作、繪畫或洞穴畫一樣。計算機以閃電般的速度運行這些編碼的思想。這就是為什麼史蒂夫.喬布斯曾將計算機形容為『思想的自行車』。它加速了我們的能力。
「軟件的表達力如此豐富,以至於它更應被視為一種藝術形式,而不是工程。代碼的可塑性和靈活性提供了一個極其豐富的設計空間,這個空間在可能性的廣度上比工程活動(如橋樑建造)更接近創造性活動(如雕塑和小說創作)。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從業者經常開發新的流派和運動,從根本上改變了可能實現的事物。」
阿 Chris 你真是說到我的心坎裡了啊 💘! 說寫程式等於藝術創作,我還是第一次聽 😳!但想深一層,又真的很有道理。代碼不也是一種語言嗎?是語言不就可以用來創造虛構的新事物嗎?我自己雖然不懂寫 code,但怎麼說都是在以 coding 為基礎的領域裡工作,聽到這個說法,怎麼能不興奮到跳起來呢?💃🏻🦈
果真的,對「愛虛構」🦊 的我們來說,用代碼還是用文字,有分別嗎?過程好像不同,技術好像也不同,但原理到最後還是一樣的吧。都是用符碼去創造出全新的存在可能!🦄(哈哈我也算是「程式編寫員」了 😎)寫作就是 coding,閱讀就是 decoding;這樣說成立的話,反過來把 coding 稱為藝術創作,也就大條道理了!✌🏼✌🏼
所以呢,我們在這裡一邊推文學創作 🍎,一邊推區塊鏈 🍏,其實就是殊途同歸了 🥧!(還是如出一轍?🤔 又亂用成語了 😅)
咦?好像跟題目沒有關係呢?😅 其實我想說的不是上面這一點,又遲遲未入正題了 🙈
先來說兩個詞吧:skeuomorphism 和 disruptive technology 😵💫🤷🏻♀️
(睇落好深,其實好簡單👌🏼)
Skeuomorphism 通常譯做仿製、模仿、擬物等。維基百科的解釋是:「(英語:skeuomorph;源於希臘語 skeuos「容器、工具」與 morphe「形態」)是指原有物件中某些必需的形式在新的設計中已不再必要,但新設計仍模仿舊有形式,以使新的外觀讓人感覺熟悉和親切。」例如在電腦介面上,模仿垃圾桶的符號 🗑️,代表刪除檔案,但其實只是用了物理世界的舊習慣來表達。🚂🚄
Chris 在書上說的,是網路發展初期,很多網上媒體沿用傳統報紙或雜誌的方式發表 ,而讀者也用同樣的方式閱讀。那是用新技術模仿舊形態,做舊事情。現在我們看電子書,其實也一樣是 skeuomorphic 的行為。(把閱讀器造成一本書的大小,調整成紙質畫面等 📖)但是,那並不是新技術本身最值得和適合做的事情,只是發展初期令人較易接受的過度性手段 🍭🍡🍩。要知道,人這種動物,是很難改變舊習慣的啊 🙉!
如果 skeuomorphic 意味著「相同」,native technology 就代表「創新」了。Native 就是內在於某種科技的特質。網路的特質不是像實體報紙和雜誌一樣,純粹是單向的 Read,而是可以 Write,甚至是兩者互動的。去到 Read and Write 並行,網路才擺脫了模仿,發揮 native 的創造力。🐣🐥
不再假裝自己是舊有的東西,不再假裝甚麼都沒有改變,而完全展露出革命性 ⚔️ 的本質,顛覆一切預期和習慣,就叫做 disruptive technology 💣 或 disruptive innovation 🧨。這和循序漸進的改良是不同的。不用說,稱得上是 innovation 的都一定是 disruptive 的啦!哪有不破壞的創新?創新和破壞本來就是同義詞!🌝🌚
但是,有時候從事創新的人還是會有保留,不想人們覺得太新穎、太陌生,或者太激進,而不敢採用新技術。於是就回頭去假扮 🥸,去以 sheuomorphism 偽裝起來。好像想說:我沒有惡意呀 😊!我不是想搞破壞呀 😇!我在做的事其實跟以前的一樣呀 🙃!一點也沒有分別呀 🤥!不用擔心!世界沒有改變 🌓!一切如常,美好如初!🌹🥀
我想說甚麼呢?當然是出版啦!
我們搞 NFT 出版的,一直很努力地告訴(安撫)讀者:不用怕 🤗!NFT 書其實不過是普通電子書,或者是一種更方便的電子書而已!👍🏼 或者好像 D 一樣,力竭聲嘶地大喊:紙本書不會被取代呀 🙅🏻♂️!其實 NFT 書和紙本書很相似呀 💁🏻♂️!(簡直是詭辯術呢 😈)也就是用 sheuomorphic 的甜言蜜語 💝,去掩蓋區塊鏈技術的 disruptive 本質 💔。 就好像明明主張食齋 🥗,卻還是要弄出齋滷味 🥩 這種東西!
我明白這些都是用心良苦的做法 🧁🍬🍫。 但是,長此下去,我們自己也忘記了區塊鏈 disruptive 的地方,也變得不好意思去 disrupt 別人了,甚至不自覺地回頭去迎合制度了。究竟我們應該權宜地與人為善 🥰,還是不顧一切地與人為敵 😡?(有人肯定會說:一定要非此即彼的嗎?🤷🏻♀️ 鬼唔知咩!但係呢個兩難係唔可能一筆勾銷的啊 🐟🐻)我們應該把 NFT 書當作普通電子書,用傳統的方法去推銷?還是去發掘前所未見的形式,完全超越既有出版業的想像,甚至顛覆出版的概念和習慣?(即係點?🤔 你等我諗下先 ⋯⋯ 🦥)
Chris 又說:(好像跟人家很熟似的 🤣)當破壞性技術初次登場,它們往往會被視為遊戲 🤹🏼♀️,因為用家還沒有那方面的需求。就像剛發明電話、電腦和互聯網的時候,大家都沒有認真對待 👻。這證明了「不是需求導致工具的出現,而是工具發明出新的需求」的道理。(高師兄 🥷🏽 好似講過 😉)
世人並不需要 NFT 書,沒有人叫你來弄這種東西。但你弄了這個東西出來,卻可以改變世人的需要。這,就是我們要思考和實踐的事情!💪🏼🔥
要 disrupt 別人,首先要 disrupt 自己!🧔🏻♀️ 不要再做過時的容器!🗑️
(我上面的希臘編織女神造型漂亮嗎?😍 是 skeuomorphic 的示範呀 😂)
圖片來源:Midjourney 生成
Is this right for Liker Land? understand is this.
A book (say in PDF or ePub format) and the NFT of a book are different.
(1) the PDF is not freely accessible to / downloadable by the public but the NFT is?
(2) in essence the NFT is not storing the entirety of the text of the book, just some metadata about it. This metadata can, for example, be used to detect any subsequent unauthorised alterations to the PDF.
If they right, the only original value added by NFT is stopping people from altering the original text and passing off the modified version as the original.
In its original form, it does not help store the book against catastrophes. So for example, if all PDF copies are destroyed, there is no way to resurrect the PDF from the NFT alone.
Of course, there can be derivative benefits from this feature of NFTs. May be it encourages social changes that are beneficial in many ways.
But shouldn’t we start by asking whether prevention post hoc alterations of PDF is a problem to worry about?
If it isn’t (at least in case of literary novels), wouldn’t it suggest that (a) no problem is actually being solved?
And (b) that pp are unlikely to be attracted to this technology and the derivative benefits wouldn’t follow?
以前(現在不知還是不是)念 computer science/engineering 的,劈頭第一科就是 C lang,老一輩如我的常戲言「寫 C / 詩」,過了二三十年,AI 似乎真的讓寫作和寫 code 越來越接近了。
關於 skeuomorphic,另一個我聯想到的是 iOS。蘋果從 Mac 起很多年來的 UI 都是仿實物,calendar、calculator、notebook、反正全部都是同一套路。但從 iOS 7 起,Jony Ive 開始不再讓 app 假裝實物,更多善用整個畫面以及手機的特性。
參考蘋果用了那麼多年把群眾養起來才轉過去,NFT 出版應該還需要很多年吧。
https://ckxpress.com/digital-doesnt-mean-virtual-and-isnt-inferior-to-physical/